
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
为讲好中国故事广西篇章,宣传广西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成果,助力打造面向东盟的数字经济合作枢纽,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大局,广西作家协会、广西科协在2025全国科普创作大会召开之际,组织开展“AI广西·作家行”科普创作采风活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应邀参与。
“AI广西·作家行”科普创作采风活动,主要定位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以及体现广西人工智能产业前沿成果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成效突出的企业。来自北京和广西两地的科普科幻作家、文学作家、媒体记者代表参与本次采风活动,本次采风活动走进南宁、钦州、北海三地。

平陆运河项目工程感受通江达海的“世纪工程”和“数字孪生智慧运河”

采风团走进广西钦州平陆运河项目建设现场,这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广西所盼、桂运所系、江海联运、山海协同的重大项目。

广西钦州平陆运河项目始于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经钦州灵山县陆屋镇沿钦江进入北部湾,全长134.2公里。全线按内河I级航道标准建设,可通航 5000 吨级船舶。项目开发任务以发展航运为主,结合供水、灌溉、防洪、改善水生态环境等,主要建设航道工程、航运枢纽工程、水利设施改造工程、沿线跨河设施工程以及配套工程,将于2026年底建成通航。围绕平陆运河工程建造、运营服务、流域开发等阶段需求,打造了基于六大功能模块和八大应用场景的我国首个全生命周期智慧运河数字孪生平台。

北部湾港智慧港口创新中心见证中国工程科技发展

在北部湾港智慧港口创新中心,采风团实地探访自动化码头操作系统,近距离观摩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精准调度、远程操控岸桥装卸作业等智能化场景。中心依托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港口运营过程数字化管控和海铁联运无缝衔接。年吞吐量持续攀升,已成为中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枢纽。越南记者曾评价其“工人只需电脑操作即可调动设备”,尼泊尔驻华大使更赞叹其为“中国创造的奇迹”。
科普创作采风团成员对广西的工程科技发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平陆运河与北部湾港智慧港口展现了中国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化转型中的领先实力。特别是“数字孪生智慧运河”作为国内首条全生命周期智慧运河,其建设理念的实践为全球内河航道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技术范式。作家们一致认为,广西在推动重大工程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的同时,彰显了生态文明与智能高效协同发展的新图景,是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生动缩影。


感受广西创新脉搏 科普与文学创作共绘发展图景

本次采风活动还走进了广西北港新材料有限公司、中石化北海炼化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华谊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中国—东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捷佳润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近距离感受广西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蓬勃生机,见证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升级的转型实践,体会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新材料、能源化工领域的创新应用。在中国—东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实时交互的智慧系统展现了区域协同创新的巨大潜力,成为面向未来的技术桥梁。
知名科幻作家凌晨老师表示,此次采风让她深刻感受到科技与地理协同发展的力量,尤其是数字孪生技术在平陆运河建设中的实际应用,为科幻创作提供了真实而前沿的素材。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广西作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作家们在直观感受广西作为“中国人工智能面向东盟的重要窗口”发展脉搏的同时。在创作中能把广西的工程基建、科技产业、港口枢纽和生态文明、开放包容结合起来,创作出有温度、有分量的作品,让更多人通过文字读懂新时代壮美广西的发展故事。
广西科普传播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采风活动为科普创作注入了鲜活素材,让科技故事走出实验室,走向大众视野。通过科普作家的生动叙述,让深奥的科学原理化作通俗易懂的篇章,使公众在阅读中感知科技的温度、理解创新的意义。
本次科普创作采风是一次“格物致知”的生动践行,通过深入产业一线,见证广西科技发展脉搏,挖掘具有时代价值的科普题材。这种沉浸式体验极大增强了创作者对科技本质的理解,使作品更具真实感与时代性,此次采风所见的智慧港口、数字运河与绿色能源项目,正成为新时代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生动注脚。


相关链接

《知识就是力量》创刊于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刊名,由中国科协主管,是中国科学家为青少年创作的跨学科、深阅读科普核心期刊。它凝聚了全球最大规模科研群体的智慧结晶,见证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引领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走进科学的殿堂,点燃了无数青少年未来成为科学家的梦想。茅以升、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等众多知名科学家也曾为杂志撰写过精彩的科普文章。这本让众多中国科学家魂牵梦绕的杂志,成为他们传授跨学科深阅读知识的首选平台。


扫码加入
“未来科学家俱乐部微信群”
撰稿丨何郑燕
责任编辑丨江韬
排版丨许伽成 黄靖珴(实习)
质量审核丨赵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