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力量

1894年的今天,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甲午战争中的浴血英雄舰——经远舰的故事,走进水下考古的世界。

水下考古工作平台正于海上夕阳中清理海底淤泥
经远舰在哪儿?
经远舰,全称为经远号装甲巡洋舰,服役于清朝北洋海军(1875年由李鸿章创设的新式海军)。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日甲午战争中最著名的海战之一)爆发,经远舰在战斗中被日本联合舰队的4艘巡洋舰围攻,直至被击沉都未升起降旗,全舰共有231名官兵牺牲,仅16人生还。
沉没的经远舰在哪里呢?笔者有幸参与了它的水下考古工作。在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在宽广的大海中漫无目的地寻找沉船只是白费力气。万幸的是,我们找到了黄海海战当天经远舰的照片,照片的背景中,一条隐约的山脉轮廓成为了关键线索。
不久后,我们又在辽宁省丹东市的渔民那里得知——在庄河县海域的老人石附近,有一艘铁质的海底沉船。这艘铁质沉船会是经远舰吗?
我们来到庄河县海域,拍摄了老人石及其身后的黑岛海岸线,再与历史照片进行比对,发现二者的山脉线几乎一模一样。可以认定,在黄海海战中沉没的经远舰就在这片海域之下。

历史照片山脉轮廓图(上)
黑岛海岸山脉轮廓图(下)
高科技助力钢铁沉船“现原形”

由仪器检测数据测绘出的沉船现场调查模拟图
确定目标沉船所在的海域范围后,水下考古队员就可以使用特殊设备去寻找它的具体位置了。
我们以沉船的疑点位置为中心,在海图上划定了一个扫测区域,在其中按照一定宽度划定数条测线。开启GPS定位系统后,就可以按照扫测路线全面、往复地驾驶渔船,对目标海域进行扫测工作。多波束声呐可以扫测出海底三维地形图,浅地层声呐可以绘制出一定深度的海底剖面图,而拖拽式磁力仪会在遇到海底金属物时给出不同大小的磁力数值。

水下考古队员租用渔船进行海上调查工作
这些海洋物探设备,都是进行海洋地勘、海洋测绘等探测工作的工具。水下考古队员将这些先进的海洋物探设备与技术运用到寻找沉船的工作中,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水下考古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运用的领域,非常依赖海洋高新科技装备与技术。
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在老人石附近的海底找到了一艘巨大的铁质沉船。渔船上的设备测绘出了海底沉舰的轮廓——它看起来形态修长,的确像一艘钢铁战舰。
潜入海底,揭开沉船面纱

水下考古队员在下潜之前整理水下照相机
我们在预判的海域发现了沉船,确定了它的大体尺寸,但是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它的身份。这个时候,就需要水下考古队员借助潜水装备潜入海底,探索海底沉船更为直观和详细的信息。
水下考古队员穿戴好个人潜水装备下潜到海底,通过抽泥抽沙管和水泡等专用工具,对海底沉船的特定位置进行水下发掘工作,对部分暴露出来的沉船残骸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刻有“经远”二字的小木牌
在对沉船一侧进行水下发掘过程中,我们幸运地找到了悬挂在船侧的木质髹(xiū)金船铭牌,上面刻有“经远”二字。“经远”舰铭牌被找到,证实了我们正在调查的沉船就是于黄海海战中英勇殉国的北洋海军经远舰。

沉舰舰身上悬挂的木质髹金“经远”舰名,于水下拍摄,为目前唯一发现的北洋海军舰铭牌
辽宁省庄河县海域甲午沉舰遗址(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所运用的多项技术,为以后大型沉舰遗址的调查、研究与展示工作提供了新的借鉴。

从经远舰中打捞出来的各型弹药
各类学科在考古工作中交叉运用、共同发展,为水下考古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在各种高科技设备的帮助下,我们将一步步走进海洋,探索万米深海埋藏的历史谜团。
责任编辑|赵青云 葛悦涵(实习)贾琳慧(实习)
运营编辑|赵青云
质量审核 | 王维嘉 李雅欣
图文来源 |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水下考古 用科技“打捞”沉船往事》,撰文/张瑞(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文有删改,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
现订购2025年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定价360元
把一整年的知识抱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