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中国航天日:《知识就是力量》见证中国探月工程!

来源于:知力
发布时间:2025-04-25 10:31:34
    小字号

月球,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自古以来便承载着人类对未知的渴望。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每一步,都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闪亮坐标。中国航天人用科学与技术突破和坚定脚步,一步步将梦想变为现实。

 当理想照亮现实

 1979年,《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发表文章《第一次登月飞行》,介绍了当时世界上的登月活动,并展望了未来的月球探测工程。

 【寻找 潮湿的月壤】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期盼在月球上找到水,找水成了人类探月的挥之不去的情结”201012月刊,《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刊发《人类探月的水情结》一文,指出在月球上找水的成败与下一步登陆月球、在月球上建设基地密切相关

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正稳步推进。202410月刊《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中《月壤中的奇迹:从尘埃到能源的转变》一文提到,中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基于月壤含铁矿物,与内源氢反应生产水的新策略,为未来月球科研站及空间站的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获取水资源的方法。

【《知识就是力量》乘坐 力箭一号升空!】

2024925733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品牌跟随力箭一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一眼看七十

19562月,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向党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中国航天事业由此起步。

01 环绕探测

2004123日,名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工程正式实施。20071024日,嫦娥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最终进入环月轨道。嫦娥一号携带的8台科学探测仪器,获取了120米分辨率全月球立体影像图,以及全月球表面14种元素、矿物和岩石类型的分布图。在探测地月空间环境中,获知全月球土壤层中核聚变清洁能源发电燃料氦-3资源量为103万~129万吨,可满足1万年内全人类清洁能源的需求。完成月球探测任务后,嫦娥一号于200931日成功硬着陆于月面。

2010101日,嫦娥二号探测卫星发射。它不仅帮助绘制了全世界迄今为止精度最高(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球地形图和三维立体图,还测定了十几种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创造了我国乃至国际多项第一。

嫦娥二号飞往150万公里外的日-地引力平衡L2点观测月球,随即飞往遥远的4179号小行星附近,首次测定了小行星的大小、形状和运行轨道。目前,嫦娥二号正在围绕太阳运行,当她回到地球附近时,期待她向我们诉说她的惊险历程与新的探测成果!

 

02 实现月球软着陆 开展巡视探测与定位探测

2013122日,嫦娥三号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嫦娥三号的着陆器进行定位探测,玉兔号月球车在月面开展巡视探测。着陆器携带有降落相机、地形地貌相机、极紫外相机和月基光学望远镜,在月面开展定位探测;月球车携带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粒子激发X成像谱仪和测月雷达,在月面开展巡视探测。嫦娥三号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探测成果。2014年,嫦娥三号落月点被命名为广寒宫

位于月背的直径达2480公里的艾肯撞击盆地曾暴露出大量40亿年前的古老岩石。有科研人员推测,那里可能有更古老的岩石出露。

20191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艾肯撞击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成功着陆。玉兔二号月球车第一次在那里留下了人类的车辙,并成功探测到了更古老的岩石。

月球正面受地球电离层的严重干扰,因此月球背面成为科学家梦寐以求的理想研究场所。软着陆于月背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接收到了来自银河系、太阳系中各种低频电磁波信号,取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信息。

 

03 自动取样返回

 202012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带着约1731克月球样品回到地球,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

202453日,长征五号遥五火箭将嫦娥六号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625日,嫦娥六号任务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为后续科学研究打好基础。嫦娥六号的取样位置设计在艾肯撞击盆地内的阿波罗撞击坑里,多次小天体的撞击后,一定能够发现深部出露的古老岩石。

经科研人员对嫦娥六号样品研究发现,在距今约42.5亿年前,月球已经发生过大规模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活动,而不是曾经提出的40亿年。中国的月球探测工作对破解月球演化历史中最关键的一老一新重大科学难题,作出了突出的重大贡献!

04 持续探索

嫦娥一号任务到嫦娥六号属于无人探月任务,其中,落月探测、取样返回均为我国开展载人登月、驻月工作做准备。今后,中国将逐步实现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进一步开发利用月球的资源与能源。

2023年开始,中国全面推进探月工程四期。预计我国将于2026年发射嫦娥七号探测器,2028年发射嫦娥八号探测器,计划在2028年前构建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

眺望未来:梦虽遥 追则能达

 

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登月服被命名为望宇,载人月球车被命名为探索望宇承载着中国航天人对浩瀚宇宙的遥望与探索之志,身着望宇;而探索则象征着我国航天事业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精神的具象化——它将以坚定的步伐,在月球表面开启探索之旅,践行我国航天事业始终秉持的和平利用地外资源的崇高理念,彰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航天力量的坚定立场。

《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中指出:

第一阶段,至2027年,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探月工程四期与行星探测工程,形成若干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第二阶段,2028—2035年,通过第一阶段任务实施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创成果。

第三阶段,2036—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从嫦娥一号探测器开启绕月之旅,到嫦娥六号任务顺利完成,中国探月工程一步步跨越艰难险阻,在月球探测领域留下了深深的中国脚印。现如今,2030年载人登月目标正在稳步照进现实。展望未来,中国探月工程必将朝着更深远的目标进发,持续拓展人类对月球及太阳系星辰大海的认知边界,为全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责任编辑|王佳璇 岳焕琦

运营编辑|岳焕琦
质量审核业蕾
文章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揽月逐梦 于苍穹下起航》,撰文/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的嫦娥之父),原文有删改,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