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 年,机器人(Robota)一词首次出现在科幻小说中。1959 年,世界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尤尼梅特”诞生。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人变得越来越智能,它也拥有了“大脑”“眼睛”“鼻子”和“手”……
“大脑”——控制芯片与算法
人类智慧的生理基础,是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大脑;人类也是已知唯一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等抽象符号进行学习的物种。
智能机器人的控制芯片和算法,好比人类的大脑和不断学习的过程。特别是随着芯片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机器人的控制器性能越来越高,这让智能机器人可以运行更加复杂的程序。

具有AI算法的智能机器人,可以进行自主、无监督的学习,在数据中发现规律和结构;也可以根据特定任务进行有监督的学习,通过对照检测进行调整提高;在深度学习模式下,它甚至可以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来模拟人类大脑活动。
“眼睛”——机器视觉技术
智能机器人也可以像人类一样有视觉,这种视觉被称为机器视觉。要实现机器视觉首先要通过图像摄取装置,将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再传送给图像处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可将像素分布、对比度、亮度、颜色等转变成数字化信号,进而加以判断,给出识别结果。
“鼻子”——智能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传感器,它具有采集、处理、交换信息的功能,用于感知外部环境。
例如,城市里安装的微型空气监测站点,能采集周围环境数据,通过分析处理,检测空气中化学物质的种类及浓度,找出有害污染源,对空气质量进行实时评估,并向决策者发出预警。
“手”——执行器
智能机器人能看到、有感觉,还会思考,接下来就要付诸行动了,这时它需要执行器,帮助它做物理动作。
例如手术机器人,甚至能在微创伤手术领域实现高于人类能力的操控精度。医生可以坐在手术机器人的控制台旁,观看病人体内传回的病区三维影像,操控机械臂进行移动;机械臂则可以模拟人类的手臂,做模拟手腕的灵活动作,能避免医生手术时手部自然引发的震颤,所以更为稳定精准。
撰文| 律原
责任编辑 | 高琳 岳焕琦
运营编辑 | 岳焕琦
质量审核 | 业蕾
❖ 文章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智”领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