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
埋藏较浅的饱水松散砂土(包括不同粒径的砾石和更细的泥土)遭受强烈振动(如爆破、地震、机械爆破等)时,颗粒间的位置迅速调整,失去粒间的接触压力和摩擦力,有被振密的趋势。颗粒间的孔隙水压力急剧升高,快速聚集、挤出,砂粒们不再互相接触,而是随着水流不断翻滚,固态砂土变成了液态混合物,这个过程叫作“液化”或“流体化”。
液化后的混合物会向压力低的一方运动,若地下有合适的通道或洞穴,混合物会涌向这些地方。当它们沿一定的通道涌出地表,呈现喷砂冒水的状态时,人们会形象地将其称为“砂涌”。有时,它们还会在地表形成火山锥一样的形态,被称作砂火山。
虽然砂土液化的成因多样,但地震造成的砂土液化范围最大、后果最严重,它们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沿途的地貌景观和人类建筑,严重的还会造成人畜伤亡。
因其形态和泥石流十分相似,所以经常难以分清。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水的来源:泥石流中的水来自暴雨、冰川融水、堤坝垮塌等地表水;砂土液化的水则来自地下砂土层中固有的孔隙水。其次,泥石流多发于山洪沟或周边的斜坡,较易根据发生区域进行判定,而砂土液化的判定则更加复杂。
以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的6.2级地震为例。根据应急管理部大数据中心的无人机遥感影像,距震中约20千米的青海省民和县草滩村与金田村被大量淤泥覆盖,淤泥有约3米厚,面积达1.2万平方米以上,而这就是砂土液化的恶果。
这些淤泥并非直接来自草滩村和金田村的被淹没区,而是来自距两村北侧3000~4000米的高台。这里的沉积物成分复杂,既有黄河故道或古洪水期堆积的泥砂,也有风成(风对地面物质进行吹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黄土,但最主要的成分式来自周围山体风化后的泥沙砾石,被地表流水携带而来。这处盆地在几十万年间不断堆积,形成自外围向中心明显变低的缓坡状地貌。
盆地外围北侧的山体主要由渐新统(距今约3300万~2300万年)的紫红色砾岩、粗砂岩和砂岩构成。这些岩石风化后堆积于盆地,形成的砂土和砂砾层内部存在大量孔隙。周围山体、盆地表面的降水和地表的灌溉水都渗入了地下,长期聚集在砂土层中。
地震发生时,地下饱水的砂土层瞬间液化,其上部的松散沉积物随之塌陷,与液化的砂土混合在一起,汹涌着汇向下方的村庄。因其侵害过程与泥石流有些相似,所以有人将其称作“地震-泥流”,但本质上,它是因砂土液化引发的滑坡现象。
砂土液化是地震常见的次生灾害,科研人员在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后发现,一般大于里氏5级的地震就可以造成震中附近饱水砂土的液化。
科技不断发展,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出现,正在帮助地质工作者更好地检测易出现砂土液化现象的区域。
责任编辑|赵青云
运营编辑|赵青云
质量审核 | 王维嘉 李雅欣
图文来源 |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砂土液化 藏在地下的“凶器”》,撰文/苏德辰 ,原文有删改,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