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10 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爱克在学术会议期间突发心脏骤停,与世长辞,享年 85 岁。郭爱克院士的离世,不仅是中国科学界的重大损失,更让无数曾受其精神感召的青少年与科研工作者为之痛惜。
郭爱克院士是脑科学领域的开拓者。早年留学德国慕尼黑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后归国,他选择以果蝇为模式生物,于1993年创立国内首个果蝇学习与记忆实验室。这一看似微小的实验对象,却成为揭开人类认知奥秘的钥匙。正如他所言:“果蝇虽小,但其学习记忆机制能为人类脑功能研究提供重要启示”。他主导的“脑发育与可塑性基础研究”等多项国家重大项目,推动了我国脑科学从基础研究到交叉应用的跨越式发展。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仍活跃于学术一线,将毕生热忱献给了科学事业。
郭院士始终坚信“知识是照亮未来的火炬”,这一理念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的科普使命高度契合。作为杂志编委会成员,他不仅以严谨的学术眼光助力内容建设,更亲自提笔为 2021 年 8 月刊撰写卷首语《探索自然科学的 “终极疆域”》。

2025年2月,他更以实际行动深化这一纽带——在四川巴中市“首届青少年科普视听大会”上,亲身参与了“全国青少年科普阅读行动”巴中倡议的发布,助力全国首个“知识就是力量科普视听馆”的开馆。大会上,他以《知识就是力量 大脑是知识工厂》为题发表主旨演讲,用生动的比喻将大脑比作“浩瀚宇宙中的星系”,激发青少年对神经科学的无限遐想。

在巴中大会期间,郭院士接受《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专访时,深刻阐释了科普视听的时代意义:“古代知识刻于竹简,今日则可通过音像跨越时空传递智慧,这是AI时代的科学传承方式”。 回顾 1993 年建立首个果蝇实验室的初衷,他强调 “可行性” 这一科研务实原则。谈到青少年科普视听大会的价值,他肯定了大会主题“镜头记录知识传承 光影传播科技力量”非常重要,“要让青少年在视听体验中爱上科学,把未来建立在科技发展基础上 —— 未来靠年轻人打造”。这些回答既凝结着 “以小见大” 的科研智慧(如果蝇研究的模式生物价值),也饱含对科技传播时代变革的洞察,更流淌着对青少年 “从兴趣走向担当” 的殷切期待,成为一位科学家对科学传承与人才培养的深度注解。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郭院士用一生诠释了“知识工厂”的真谛——不仅在于创造新知,更在于点燃无数探索者的心灵之火。他的精神将如星辰般永恒,指引后来者在科学的征途上破浪前行。
责任编辑 | 岳焕琦
运营编辑 | 岳焕琦
质量审核 | 业蕾 侯琦婧